10月8日,贾卫华教授团队关于“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的遗传研究成果于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线发表。贾卫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王曈旻,沈国平,陈明远,张江波,孙颖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是首个放射性脑损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贾卫华教授团队联合鼻咽科陈明远教授团队、放疗科孙颖教授团队,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ianbing Mu教授及Yin Yao Shugart教授,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由于放射性脑损伤是迟发型反应,所需要的追踪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本研究的难度。贾卫华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展了长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注册了鼻咽癌放疗毒性及预后遗传图谱研究队列(Genetic Architecture of Radiotherapy Toxicity and Prognosis, GARTP)。通过对个体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与疾病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两阶段独立人群验证,最终在2942例鼻咽癌患者中发现了位于14号染色体上CEP128 基因启动子区的变异位点rs17111237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携带危险型等位基因的个体CEP12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较低。特别地,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携带危险基因型的高危鼻咽癌患者放射性脑损伤五年发病风险为携带保护基因型的低危患者的3倍。CEP128基因编码中心体蛋白,在纤毛形成和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EP128可通过与CASK、CEP72等蛋白相互作用,维持纤毛的功能并调节细胞对射线等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进一步以放射性脑损伤的主要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为模型探究了CEP128基因的功能,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发现敲减CEP128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细胞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放射性脑损伤的致病机制,为后续相应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由于放射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损伤,通过发病风险预测筛查高危人群,有助于高危患者的预防,未来将有望指导其预防用药,从而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