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肺癌发生率大幅增加,严重危害国人健康。肺癌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已成为肺癌医疗领域的趋势,也给病理医生带来了挑战。第八届广州国际肿瘤大会肿瘤病理专场聚焦于肺癌,邀请了国内知名肺癌病理专家朱雄增教授、林冬梅教授、李媛教授、林素暇教授授课,授课专家分别针对病理医生在肺癌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方面遇到的难点与困惑,向与会者介绍国际最新进展、分享经验、展望未来前景。
会议前半场主持嘉宾——云径平教授 丁彦青教授

今年77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焕发的朱雄增教授从早期肺癌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出发,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具体病例,详细阐述了肺腺癌浸润前病变(AAH与AIS)和微浸润性腺癌(MIS)与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提醒病理医生应避免将人为或反应性肺泡细胞增生误诊为肺腺癌,介绍了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细支气管腺瘤、粘液腺腺瘤等三种需与肺腺癌鉴别的良性肿瘤,以及大细胞癌和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及诊断要点,强调临床病史对鉴别肺原发与转移性腺癌的重要性,尤其是当镜下形态为肠型腺癌时,因为肺原发肠型腺癌与肠腺癌肺转移二者形态及免疫组化均高度相似,必需明确患者没有肠腺癌病史才能诊断肺原发肠型腺癌,最后高度概括了肺腺癌分子异常发生率与目前可供的治疗靶向药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东梅教授从炎性肿瘤、肿瘤抗原、宿主坏境、基因改变等方面详尽讲解了肺癌免疫治疗相关的各项病理指标,对于PD-L1免疫组化检测,着重介绍了一项将传统多重免疫组化与多重免疫荧光优点相结合的新技术——多重免疫组化荧光染色,该项技术不仅能展现PD-L1在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共表达情况,进行免疫细胞的定量计数分析,而且还能计算邻近肿瘤细胞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空间关系分析),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另外,现有研究表明,中国或东方肺癌患者PD-L1阳性表达与靶向驱动基因阳性重叠率高,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TMB及正向、反向、超进展相关基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尚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林东梅教授预测未来将是多种指标综合评估,精准指导免疫治疗的选择。
会议后半场主持嘉宾——张惠忠教授 何洁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系统阐述NGS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NGS检测与传统单基因检测方法相比,有高通量、消耗组织样本少的优势,且不同类型患者可匹配不同灵敏度与测序深度,故多个指南已推荐NGS作为肺癌分子检测可使用的手段之一。NGS检测将最大可能消灭野生型肺癌——检测出更多少见突变类型,如有研究通过NGS检测发现NTRK1基因融合可能是肺腺癌新的驱动基因。NGS可动态监控病程进展和克隆演化,可揭示不同变异体的耐药机制,使临床医生能根据分子信息及时调整靶向药物。NGS还能提供TMB、MSI和预测超进展应答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指导免疫治疗。总之,NGS全面基因组测序能够助力肺癌靶向精准治疗及筛选免疫治疗的有效人群,这将是未来的方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素暇教授从实际诊断工作中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及文献经验,通过丰富的具体实例为大家解答了肺癌免疫组化应用的11个问题,鉴于P40较P63特异性更高,在活检小标本中推荐TTF1和P40用于鉴别肺腺癌与鳞癌;P40阳性肿瘤细胞数达50%以上免疫组化结果才判读为阳性;TTFI不同克隆号抗体之间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一定差异,TTF1在除肺腺癌之外的多种肿瘤表达,不能仅凭TTF1阳性诊断为肺腺癌;CK7不能作为肺腺癌的特异性标记;仅当HE切片上肿瘤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形态时,才需加做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Syn及CgA是最佳神经内分泌标记组合;Ki 67计数对良恶性肿瘤鉴别作用有限,但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有重要参考价值;少见肺癌类型特有的免疫组化标记,如NUT癌免疫组化NUT阳性;细胞块、风干涂片、酒精固定标本均可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对于鉴别粘液腺癌是否肺原发或转移,病史更为重要,免疫组化可辅助诊断;总之,免疫组化存在一些陷阱和误区,需要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病史综合判断。
最后,与会罗冬兰教授、王芳教授、向锦教授及其他参会者就肺癌相关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及分子检测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同专家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会后,参会者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肯定肿瘤病理专场会议的学习效果,期待来年再相会。
(病理科 朱重梅 李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