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放排便障碍专科门诊——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患者的福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放排便障碍专科门诊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患者的福音
2018年11月2日开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每周五下午(14:30-17:30)开放“排便障碍”门诊。这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接受低位保留肛门手术病人出现排便障碍的专科门诊。
近年来,由于新辅助治疗的推广和器械吻合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甚至超低位保肛门手术已经成为直肠癌的主要术式。虽然80%以上的直肠癌病人获得了保留肛门的机会,但是直肠癌术后出现的包括排便、泌尿和性功能障碍在内的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日益获得同行的高度重视。学界将由于直肠前切除手术引起的相关症候群称为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 LARS)。
LARS是指病人接受直肠前切除,尤其是超低位保肛门手术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10次/天),里急后重,大便失禁,大便性状稀烂粘液或者干硬,便秘(频次>3天)。严重者每天大便高达20余次,导致不能外出和生活自理,肛周皮肤破损甚至感染;因大便失禁需要穿戴尿片;性功能和泌尿功能也出现受损,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一些接受低位保留肛门手术的病人最后要求放弃肛门,宁可接受腹壁开口的人造肛门手术。
由于LARS具体原因复杂,包括心理、神经生理反射障碍、括约肌结构缺损、肠管运动失调、肠管缺血纤维化僵硬、肠腔狭小、放射线化疗药物导致的肠粘膜炎症水肿、吻合口并发症(狭窄、漏等)。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也不同,目前国际上没有准确的定义和分型,也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
以我科为例,每年直肠癌手术大约1000例左右,术后90%的病人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排便障碍。根据文献报道,60%的直肠前切除手术的病人术后2年都无法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意味着每年新增500例左右的LARS病人,其中一半以上的这些病人(250例左右)的排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类病人迫切需要耐心的心理疏导,合理的饮食指导,适当的药物干预、生物反馈治疗和神经电生理治疗,一部分病人需要评估是否需要放弃肛门接受人造肛门手术。更加有意义的是,那些强烈意愿保留肛门的病人术前可以接受科学的检查评估出现LARS的风险,客观认识和正确选择人造肛门和保留肛门手术。另外,在保留肛门术后通过早期的治疗干预减少发生排便障碍的风险和减轻严重程度,从总体上有望降低这类病人终生排便障碍的比例。但是,由于普通门诊医疗工作量庞大,临床医生专注于肿瘤的诊疗,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解决术后病人的康复问题,导致他们缺乏及时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监测处理。
排便障碍门诊的服务内容包括:
1. 登记LARS病人:联系方式、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协助填写各种量表;
2. 心理疏导;
3. 饮食指导;
4. 药物干预;
5. 盆腔肌肉功能锻炼指导;
6. 临时性造口的护理;
7. 肛周皮肤的护理和治疗;
8. 预防吻合口狭窄(定期扩肛);
9. 直肠肛门测压和生物反馈治疗;
10.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
11. 协助严重的LARS病人放弃肛门接受永久性人造肛门手术的评估和沟通;
12. 客观评估中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前的盆腔功能,协助病人的术式选择(是否保留肛门)
2001年,我院率先在国内成立了造口治疗师学校,成规模地培养了中国早期的造口、失禁康复的人才,被誉为造口治疗师的“黄埔军校”。凭借在造口护理和失禁护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形成的服务意识,相信我们能够在排便障碍的康复治疗领域做出特色、打出品牌,形成一套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LARS诊疗评估/治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南,造福更多的LARS病人。目前,我科已经拥有经肛门超声、直肠MRI专用线圈、直肠肛管测压仪和生物反馈治疗仪,而且我院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盆腔局部影像专科医生,具有开展该项服务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总之,目前开展这项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相信会为全国各地的LARS病人带来福音!
在此,我们热忱欢迎接受低位保留肛门手术的病人出现排便障碍后到我院的“排便障碍”专科门诊就医,我们将提供优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尽最大努力解除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