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官方网站!
Research Data Deposit
内部网
职工邮箱
图书馆
OA系统
医生门户
English
专家
资讯
首页
首页固定轮播
医疗服务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护理专科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组织架构
领导班子
院所春秋
中心文化
科室导航
临床科室
职能科室
其他部门
名医名家
院士风采
首席专家
临床专家
科研学者
人才名录
护理专家
科学研究
科学发展与前景
科研平台
基金项目
发表论文
科技奖励
发明专利
学术委员会
伦理委员会
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
医学教育
教学动态
处室委员会
导师队伍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医学教育系统
进修教育
护士进修/实习申请
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
我为群众办实事
党的知识
医患真情
党的建设
两学一做
十九大学习
团委工会
党风廉政
师德医德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
医德医风建设
招聘招标
采购招标
诚聘英才
科学发展与前景
科研平台
基金项目
发表论文
科技奖励
发明专利
学术委员会
伦理委员会
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发展与前景
肾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肾组织发生了什么改变?这项研究带来答案
2022/2/10 16:06:36 来源: 阅读数:2657
2022年1月,泌尿外科顶级杂志European Urology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志凌副主任医师团队的研究成果“肾部分切除术后残留肾组织发生了什么改变?”
肾部分切除术是小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为肾部分切除术能够保留患侧肾脏,可以更好地保留肾功能。但肾部分切除术中通常需要夹闭肾动脉以减少出血、保证术野清晰,而术中夹闭肾动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小鼠模型中,夹闭肾动脉21分钟,12个月后肾脏发生严重纤维化。但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平均夹闭肾动脉25分钟),是否对肾脏的远期形态和功能有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张志凌团队收集了国内外20个中心的147例肾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最后接受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的正常肾实质标本,并评估两次手术时远离肿瘤正常肾实质的病理改变。这类特殊患者的肾脏经历了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回答“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对肾脏的远期形态和功能是否有影响”这个科学问题。
研究发现,72%的患者第二次手术时正常肾实质的病理损伤较第一次手术时加重。进一步分析发现,术中缺血时间长短、缺血类型与肾实质病理学变化无关;而肾部分切除术前患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是肾实质病理损伤加重的影响因素。此外,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下降是轻微的,且与残存肾实质的病理学改变无关。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明确了阻断肾动脉的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残存肾实质的病理改变,且该改变与术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相关,而与缺血等因素无关,证实了在一定范围内肾缺血对远期肾脏的形态及功能影响不大。同时,该研究被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收入论文集,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该研究标志着中肿关于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的肿瘤控制效果已经令人非常满意,数据显示,中肿I期肾癌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了95%。”张志凌副主任医师说,如何进一步更好地保留肾脏功能是团队接下来研究的方向。
张志凌副主任医师团队长期致力于肾功能保留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为了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肾组织,团队开展了“机器人免缝合的肾肿瘤剜除术”,该技术能让手术侧肾脏正常肾组织的保留率提高7%。为了尽可能地保留患侧肾脏,团队开展了以保留肾脏为目的的靶向联合免疫的肾癌新辅助治疗,该疗法有效地缩小了肿瘤,降低了保肾手术的难度,提高了保肾成功率,目前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058086/
文/张志凌、熊龙滨
上一篇:
张力团队ASCO公布更新成果,免疫联合化疗让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得到长期生存获益
下一篇:
中肿专家首次提出低危鼻咽癌患者的等效低毒方案!
热门资讯
1
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第一批拟录取名单
2
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第二批拟录取名单
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方案
4
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调剂公告及计划 (第一批调剂)
5
中国教育工会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委员会采购2022年第二季度会员福利慰问品评标结果公示
6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办公家具零星定点采购项目(第二次)公开招标公告
7
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调剂公告及计划 (第二批调剂)
8
中国教育工会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委员会2022年大米采购项目(重招)成交结果公告
推荐资讯
1
我中心徐瑞华团队与加州大学Kang Zhang团队共同揭示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在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2
我中心曾木圣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白凡课题组有关食管癌早期病变与食管癌演化特征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元云飞和李斌奎教授团队发现预测早期肝癌复发 DNA 甲基化标记物
4
癌细胞来源外泌体携带 miR24 抑制 T 细胞功能/可成为鼻咽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5
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再次发现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
专题专栏
访客通道
员工通道
关注肿瘤医院
留言建议
×
姓名
电话
邮箱
留言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