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肿瘤防治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召开
2025年9月19-20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的第七届(2025)中国肿瘤防治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攻坚克难”为主题,设立了一个主会场举行开幕式及名家讲坛,同时还另外设立了线下5个分会场和线上10余个分会场,约200位肿瘤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癌症防治的最新进展。
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杨浩贤主任主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勇斌教授介绍了参会嘉宾。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张兰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彭望清副院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黄正明荣誉会长分别致辞。
紧接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授牌仪式举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张福会长为新任主任委员张兰军教授颁发主委证书,为首届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颁发名誉主委证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授牌仪式
接下来的名家讲坛内容充实、精彩纷呈。李玉民教授在题为《环境与肿瘤》专题报告中强调,肿瘤防治研究要依靠环境与肿瘤防治共建单位体系,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临床大数据与前瞻性队列,深入探究环境与肿瘤基因的相互作用,制定防治策略。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普宣传等多方面工作,遏制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提高肿瘤防治水平的。
高树庚教授在题为《肺癌手术的变迁》专题报告指出,早期肺癌的治疗应秉持以肿瘤为核心、尽可能地保留健康肺组织,采用精准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淋巴结清扫策略。此外,结合患者病理特征开展综合辅助治疗,并强调个体化治疗与全程管理,以实现患者长期生存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黄传书教授在题为《基于全新精准靶点研发的调控抗肿瘤免疫和免疫微环境的靶向抗肿瘤I类(Firsti-in-Class)创新萄》专题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抗肿瘤创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多种实体瘤中具有的优异抗肿瘤效果。
侯金林教授在题为《肝癌早筛与乙肝防治》专题报告中指出,我国在肝炎防治领域围绕阻断母婴传播、肝癌早筛早治及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治愈三大方向开展系统性工作,借助数字医疗、临床研究队列建设、创新药物研发及全球合作,显著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提高肝癌早期诊断与干预能力,在慢性乙肝功能治愈研究获突破性进展,为实现防治目标及改善患者预后奠定基础。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副院长在题为《可手术NSCLC围手术期治疗进展》专题报告中强调,针对局部晚期NSCLC治疗,应依据驱动基因状态设计个体化的围手术期方案。同时,需重视未达pCR患者的术后免疫治疗,推荐延长治疗周期,以提升患者生存率,并深入探索双靶点药物、新型免疫药物等以突破当前治疗局限的。
张天泽副主委在题为《从“科研构思”到“患者入组”AI技术全链条赋能临床科研创新》专题报告中指出,临床研究受试者招募存在医生任务重、信息不对称致漏诊等问题,而AI赋能大模型则可解决此需求,尤其在肺癌和消化肿瘤领域成效显著。同时AI为临床研究带来解放智力劳动等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张教授就此深入剖析了目前AI大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新方向。
此次大会还设立了多个分会场,其中岭南胸部肿瘤新进展学术专题会聚焦于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新进展,探讨可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最佳治疗策略,与会专家讨论激烈,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并在沟通中凝聚共识,为进一步提高肺癌总体生存指明了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最后,张兰军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与会专家围绕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转化医学等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并着重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同时大会还系统阐述了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突破性成果,多位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理念,这些新观点不仅丰富了肿瘤治疗的理论体系,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将有力推动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和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为人类战胜肿瘤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会议期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召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张福会长,北京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张兰军教授以及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经参加会议委员表决,张兰军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李高峰、李志刚、林根、闫小龙、孙大强、田辉、廖永德、马少华、王述民、袁双、马海涛、顾春东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林勇斌教授任秘书长。

来源:胸科
文:张汝思、陈莲娟、张兰军